這是一小包蒜頭,來自著名的產區:雲林縣莿桐鄉。雖然僅僅一小包,但問題有點嚴重,可別小看它了。
春節前後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,我跑了傳統市場,大小賣場,完全買不到整顆的本土大蒜,至於為什麼要買整顆的蒜頭,因為那最接近食物原狀。
我找到的有兩種:
第一種是已經剝成片狀的蒜片,並且我無法確定是否為本土產品,在傳統市場與大賣場都是,我有點想不通,照理說一顆剝成片狀要花上一些人工,除非能賣更高價,否則何必如此。而且在剝成片狀的過程中,會去掉最外的那一層薄皮,使得成為片狀之後的蒜頭,跟空氣接觸面積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倍,而導致氧化與養分流失同時加速,正如同咖啡豆磨成粉一般,最後,蒜片也遠比一整顆的蒜頭容易受傷。
第二種則是進口品,我看到兩種,來自相當遙遠的:西班牙與阿根廷,大蒜為什麼得搞到這麼遠呢。
問題嚴重性在於:這稀鬆平常的食物,而且還是配料而已,我竟然有一個月無法在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與大小賣場買不到,而非得遷就進口品,那麼食物的自主性在哪裡。這也馬上讓我想到,休耕政策這麼多年來,目前台灣主食自給率只有約35%而已,其他65%得靠進口品滿足,凡進口品無論品質、售價大致上我們都無緣置喙,甚至石油價格高漲都會影響,因為運費會增高。
關於進口食材,無論蔬果魚肉,今天我得到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答案:凡進口品都屬次等品,因為無論做何種保護,在到達消費者手上的時候,食物的營養成分早已喪失大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